“資產解凍”“冒充熟人”“AI換臉”……近年來,不法分子通過電信網絡設下的詐騙手法不斷翻新。
人民法院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始終堅持依法從嚴懲處。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全國法院審結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犯罪案件22.6萬件,依法懲治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犯罪,加大全鏈條打擊力度,壓縮行騙空間。
警惕電詐“千層套路”
6月29日,安徽省淮南市謝家集區人民法院依法公開開庭審理一起涉老年人保健品詐騙案件,被告人賈某等5人受審,涉案金額高達1175萬元。
在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網絡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敬力嘉看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屬于典型的網絡化傳統犯罪,是指利用電信網絡等技術手段實施的詐騙犯罪。
近年來,各年齡段群體都被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盯上,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代表的新型網絡犯罪持續高發多發。
隨著今年高考落下帷幕,考生查分、填報志愿和高校錄取等各項工作逐步開展,高考詐騙套路又浮出水面。“內部指標”“免試入學”“計劃外招生”……一些社會機構和個人通過假冒、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試機構的官方網站、公眾賬號編造散布虛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長,實施詐騙。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近日整理諸多案例,對一些常見的“支付報名費免試入學”“謊稱有私人關系可保送名牌大學”等高考詐騙套路進行曝光。
朝陽區法院呼吁社會各方要合力織牢更為周密的法網。比如,監管部門要對各種網絡平臺出現的高考招生不實信息加強監控監督,嚴防以廣告方式誘人上鉤的“高考詐騙”。同時,考生、家長、高校招生老師等要積極舉報自己身邊遇到的高考招生詐騙行為,各地招生部門、公安機關要形成合力,讓“高考詐騙”沒有生存空間。
創新開展反詐宣傳
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和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接續出臺,維護公民在網絡空間合法權益的“防火墻”不斷加固,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手法不斷翻新,難以根治。多地法院通過審理刷單返利、虛假理財、交友陷阱等案件助力全民反詐,同時積極探索反詐宣傳新形式,通過“電詐”人員現身說法、以案說法等方式,切實增強廣大群眾防騙意識,守住群眾的“錢袋子”。
江西省貴溪市人民法院近日宣判一起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案,依法判處被告人盧某拘役四個月,緩刑八個月,并處罰金。同時,法院向被告人盧某發出江西首份反詐宣傳服務令,責令其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參加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宣傳公益活動,讓盧某更好地理解反詐工作的重要性,降低其重復犯罪的可能性。
“這是我院的一項創新舉措,目的就是提升辦案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如果盧某未按照反詐宣傳服務令履行義務,社區矯正機構將視情節輕重,依法給予個別教育、訓誡、警告,或依法提請法院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該案主審法官范超說。
全力追繳贓款贓物
近年來,各地人民法院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始終堅持全鏈條縱深打擊,堅決斬斷其幫助鏈條,鏟除周邊“黑灰產業”。
黑灰產業成本低、利潤高,危害性很大,其中一些行為是在打“擦邊球”。電信網絡詐騙等一些網絡犯罪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背后有一個龐大的黑灰產業鏈,包括直接觸犯法律的網絡犯罪“黑產”和游走在法律邊緣的“灰產”,各環節勾結,上下游聯手,成為網絡違法犯罪的溫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布相關意見,對懲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關聯犯罪作出了明確規定。
與此同時,各地法院在審判過程中依法徹查、全力追繳贓款贓物,加大對犯罪分子適用財產刑的力度,積極動員被告人退贓退賠,將追繳的涉詐資金及時返還給被騙群眾,最大限度為被騙群眾挽回經濟損失。
下一步,各地法院將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從嚴懲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積極落實普法責任,廣泛宣傳防范電信詐騙知識,結合典型案例釋法說理,提升社會公眾安全防范意識。